
物理学到极致,变成了哲学==,这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我想实体书一定很美,一片漆黑中,散布着浪漫迷蒙的光晕。书应该很薄,因为很快读完了,但并不极简,嗯~用个词来形容,就是烧脑,但其实只出现了一个物理公式n文章分为七部分,我先概述文章内容,随后写一些个人愚见n• 广义相对论n○ 一n§ 广义相对论的思想:引力场不’弥漫‘与空间,因为它本身就是空间n§ 黎曼曲率:任何一个弯曲空间的特征可以用一个数学量来表示,用大写的Rn§ 黑洞:当一个大恒星燃烧完自己所有燃料(氢)时,熄灭后,残留部分没有热量支撑自身重量而坍塌,空间强烈弯曲,塌陷成一个洞n§ 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弯曲n○ 二n§ 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n§ 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觉n• 量子力学n○ 一n§ 能量是一包包或一块块n§ 光由成包的光例子构成n§ 点光源发射出的能量,不会连续分布,而是由有限数目’能量量子组成‘n§ 量子跃迁:电子只有在特定的能量之下才能跳跃到另一个原子轨道上,并同时释放或吸收一个光子n§ 化学的元素表是量子力学最主要方程的一个解n§ 量子力学定律: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从一种相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n○ 二n§ 爱因斯坦与波尔n• 探究宇宙n○ 第一部分n§ 宇宙学:天圆地方>地球中心说>太阳中心说>四维里无垠而弯曲的宇宙——注:此处来自微信读书用户【柔声倾诉】n• 宇宙中基本粒子n○ 一n§ 看到的物体都有原子组成n§ 原子n□ 原子核n® 质子n® 中子n夸克和胶子把质子中子粘在一起n□ 电子n§ 物理学基本粒子:电子,夸克,光子,胶子n§ 暗物质:每一个星系的周围存在一团巨大的云状物n○ 二n§ 20世纪60年代,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n§ 探测质子衰变——东京大学建造的超级神冈探测器,探测质子衰变以及被设计来寻找太阳、地球大气的中微子,但20多年过去了,没有什么变化..但为什探测中微子呢?在一颗恒星崩溃之前,它会发射出中微子,所以探测器就可以起到预警系统的功能——PS:此处为拓展n• 量子引力n○ 一n§ 物理界两颗明珠n□ 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引力波,黑洞等研究起源n□ 量子力学:原子物理,核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基础n§ 遗憾是这两个理论不可能同时正确,因为就目前形势,它们是相互矛盾的n§ 圈量子引力核心结论:空间是不是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隔,而是由细小的颗粒,或者说’空间原子‘构成的n§ 圈量子引力第二个结论:在’空间是连续的,物体存在其中‘这个观念消失后,’时间不受事物影响,一直流逝‘这个想法也不复存在,描述空间和物质的颗粒的方程不包含’时间‘这个变量n§ 普朗克恒星:假定在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时空的量子浮动平衡了物质本身的重量n○ 二n§ 物理界的两朵乌云n□ 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n□ 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解决了第一朵乌云n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解决第二朵乌云n然后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也就出现了一大团乌云,比原来更密布=_=|||n• 概率和黑洞热n○ 一n§ 一个热的物质并不会包含热质,发热是因为原子运动速度更快n§ 只有存在热量时,过去与未来才有区别n§ 能够将过去与未来区分开来的基本现象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n§ 统计物理学:将概率引入物理学核心,解释热动力学基础n§ 时间流逝经验从何而来?n□ 作者认为答案在热量与时间紧密联系,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决定了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细节n○ 二n§ 罗塞塔石碑——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n• 人类自身n○ 一n§ 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n○ 二n§ 地球上的生命只是宇宙中可能发生的一个尝试,我们的灵魂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样本n§ 我们造成气候环境的恶化,对于地球来说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挫折,但人类可能难逃恶果——这是作者的担忧,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担忧的。就像《三体》里,该如何面对我们文明的覆灭?n上面的知识我并没有掌握,我对物理也所知甚少,有人会说,那为什么浪费时间来看这本书呢?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第一章说【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在不断’浪费‘中,寻找自己人生价值,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二十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有个答主答案很有意思,【别攒钱,把你的收入,全部拿来花,花得五花八门,花得奇形怪状,但不要赌博,沉迷享乐消费,不动脑子】注意我说的是很有意思,没说对错,一句话的对错完全取决于看这句话的人所处的角度,细细体味作者说的和这位答主说的话。在一场会议中,有众多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人物,其中有达赖喇嘛,他们谈论心理学的未来,研究等等,但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文化差异。但是达赖喇嘛突然好像不舒服,当时记录整个会议的Daniel Goleman问他怎么了,他说:“并不是由于谈到并强调文化差异而不舒服,我们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太多了,文化差异很重要,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些共同性“。在斯特杨•李《如何高效学习》中,写过【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不是说你要在每个领域都深入研究,而是说可以去试着寻找知识的共性。但这需要积累丰富知识,需要我们’浪费‘时间,去积累一些看似与你不相关的知识,以及带着脑子去思考。在你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时候你想过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想过,我以为地球就是平面,头顶就一定是上方。我还曾认为云朵上真的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哈哈哈,西游记爱好者)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固然美好,但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而人类本性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寻找事情的真相。遗憾的是,在不断的成长中,很多人逐渐失去了好奇心……这本书呢?能吊起了你的好奇心,你知道黑洞,光等这些名词,那你想不想知道怎么用语言去描绘吗?n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大家去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物理的美妙,不要因为看到书名有物理两个字就退缩了。我最重要想表达就是不要读局限于自己领域的书。在人生中学习知识的过程:无知→有知→无知→有知……如此反复,学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以上。其实我排好版了……但是复制到这里却是这样子==n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400字 第(2)篇说起物理课,对大部分的中国学生而言,可能是求学过程中的一个痛。物理概念之抽象,物理规律之难懂,物理习题之难解,物理成绩之难提,伤透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所以,不要提量子,黑洞,跃迁,量子引力,单就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动量与冲量,已使人望而却步!
但《七堂极简物理课》立足物理,又以独特的视角,渊博的学识,晓畅的语言,高屋建瓴,带领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畅游物理学的前沿。虽然有些概念我们还不能准确把握,有些描述我们还看不懂,但全文的总旨足以让人震憾!世界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世界之复杂,督促着人类长久的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在宇宙中,人(人类)很渺小,但人类面对的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自身)却是那样的多彩,这些,足以让一代又一代的充满好奇心的人生活的充实,幸福!
感谢作者,更感谢译者!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400字 第(3)篇我扑在黄色小说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爱因斯坦扑在理论物理上一样。物理学给我的感觉是庄严肃穆的,很多人学不懂,我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我高考物理是满分,这并不能说明我物理好,而是因为那是大综合物理只占50分,有广度没深度。这里面首先提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这是门什么理论?千万不要妄想搞懂它,当年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可以看懂。今天我相信可以完全理解相对论的也是有数的。这套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展示神秘瑰丽的物理世界,值得一读,虽然不懂,但是可以仰望下那些物理界的大贤也是一两块事,如陆放翁语: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