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望春风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望春风
作者:格非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赵伯瑜从小没见过母亲,与算命先生的父亲相依为命。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冬夜,他彻底成为孤儿,未曾谋面的母亲却突然传来音讯。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望春风》刻写老家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望春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这个长长的故事,它几乎囊括了两代人的一生,我只有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才勉强没将他们混淆。

这种感觉其实很像是 我在听爷爷奶奶讲邻里的事儿,即使曾在那儿住了快有十年,我也仍对复杂的人情世故陌生,反复记反复忘,现在该连脸都对不上号了。

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联想到我小时候呆过的村子,名字奇奇怪怪,叫打拉腰,它自然不如江南美,可却是我离乡村最近的一处记忆。


在作者笔下,随着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浪潮,那片江南村落由盛至衰,大批工业厂房搬来,田间阡陌不复存在,曾经各人由着各人的命,囿于村落里互相交织,后来老半仙儿去世了,小的接班,大队干部拿下来了,新的立马顶上,传奇被改写,历史由“我”定夺。

前一阵有句话说“父母是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道墙。”其实,还可以是 上一辈的传说是我们与死神的一道墙。当春琴和“我”步入中年孑然一身时,是何感受我自然无切身体会,但看得出他们都不再同命运抗争了。

#

我也曾站在老家的废墟上四处张望,恍惚看到邻居和奶奶在东墙根儿底唠闲嗑,西偏厦子顶儿有只爸爸打上去的羽毛球,路口的大柳树间还架着秋千,二姨家门前的小河沟结着厚厚的冰……

统统不复存在了,如今那里是崭新的国道与新建的学校,红房顶只是幻影。一切没有被瞬间终结,而是缓缓地拆,像是要给你个防备。从我家这西头儿起,一直到我的小学,那条儿时步行要半小时的途中,一户户人家逐渐搬走直到街道面目全非。

至今已九年,但上次路过,竟然发现还有钉子户没搬,小店也在,店主已由小曲代替了老曲,当年他就我现在这么大,我还是个把十块钱当巨款的娃娃。


格非说,面目全非的街道,已无任何遗存可以让我去辨认过去的岁月。

所幸我还有破败的路与残存的藕塘、虾圈可供追溯,可也说不准,下次还会不会见到它们。


土地经年荒芜,那些发生在乡村里的故事,也终会在年复一年的春风中逐渐消珥吧……

望春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

本书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讲述着作者一生朴实的生活经历和回归故乡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的故事。作者的一生身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前两章通过叙事方式,简单的介绍着他们。而第三章重点进行了一对一的描写和呼应了前两章的文字。最后一章,正如我没读完时的猜测。书中的女主人公“春琴”就是陪作者度过晚年生活的妻子(或是他们文中提到的称谓----姐姐与弟弟或婶子与侄子)。

作者很是谦虚,声称自己没有读过几年书,只是在图书馆工作时看过几十本书,写的文字是朴实的。希望读者会喜欢。恰恰是这种谦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文中有好多处描写村庄、池塘以及庙庵的段落。描写的文字都是各具特色,那么静谧、那么美好。使我真想亲眼去看看中国当时的南方农村。

读后我感到:落叶归根!不论你走到哪里,总会怀念你的家乡。好多中国人还是希望回到故乡度过晚年安逸的生活。


“ 我朝东边望了望。

   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

   我朝北边望了望。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望春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不经意间遇见,此书,此人。

什么是真实?不是飞天遁地,也不是灯红酒绿。表现的真实是在文字的流淌中不自觉地在脑中展开一副连绵不绝的画面,画面里斗转星移、四季交替、鸡犬相闻、笑颦相间。自然与生命,一个恒古不变,一个多样而又倔强。

格非,用了自传的写法,叫我一直在感叹,如何能把虚构写得比《出梁庄记》那样的“非虚构文学”更加真实,也许,他没有了剖析的枷锁,只一心去讲述故事,这故事在扎实的古文学基础、缜密的情节架构和故事本身所集聚的吸引力三者俱备的情况下,像连绵的山雄伟而深厚,像静流的水悠长而不绝,像头顶的星空永恒却变换,像四季的风多变又捉摸不定。

我读完了第一章,

我读完了第二章,

我读完了第三章,

我读完了第四章。

我在阅读中识人、见物,在阅读中悲伤、欣喜。

文字是最能煽动人心的利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