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读这本书时,被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凄冷宁静的旧时光、充满了秘密的“老师”、老师美丽的妻子、和追寻自我内心的“我”。文中的“我”莫名地被老师所吸引,尝试着靠近,想要向他学习,但老师似乎刻意一直和“我”保持着距离。美满幸福的老师的婚姻,却又感觉太相敬如宾,两人之间有一层看不到的隔阂。 老师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与其说他喜欢清静,不如说他是不愿与人接触。读了几章的时候,对“老师”这个角色的心理有一些猜测,关于他一直询问“我”是否有心仪的对象,“我”说现在还没有考虑,他感叹般地说“总有一天会有的。”还有关于他说“爱情是罪恶的。”以及他每周都要单独去祭拜一位老友。猜想他是否有一位未能在一起的恋人呢。 但当读到,一天晚上“我”与老师一同散步,老师对“我”说:“我要早点回去,为了吾妻。”以及老师远行时,特意让“我”来陪师母,都体现出老师是深深爱着他的妻子的。充满秘密和对“我”若即若离的老师都让“我”想要更加地了解他。
老师是位品行高尚的人,“我”对此深信不疑。同时他又知识面广泛,气质高雅。不足的应该就是不与外界交流,也没有正当的工作。师母与“我”抱怨,老师似乎对她不满意。即使是与他最亲近的人,也有与“我”同样的感觉:老师似乎在拒绝着所有的人。令师母痛苦的是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把隔阂拿掉。
“我”是一位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努力为何的人,和老师有近似的共同点就是也不太愿意与外界交往。“我”的心理在文中有非常细腻的刻画。“我”回家后对父母老旧的思想感到无奈和嫌弃,又因父母流露出的爱感到愧疚。在东京上学的“我”,在连自己都不知晓的状态下,显露出嫌恶故乡的情绪,将乡下的父亲和读过书的老师无意的比较。尽管在父亲病危的时候,“我”也因老师的一封信,义无反顾的要回东京。
当父亲刚刚生病时,老师对“我”说要趁父亲还在时,处理好遗产的问题。这句话让“我”觉得奇怪,又感觉老师这样说有些不尊敬。但后来明白了为何老师会这样说。老师也对我说:“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这句话并不错,但没有确实经历的“我”并不能完全地理解,等待着老师向“我”倾吐秘密,但他却一直没有开口。直到父亲病危后“我”回到乡下照顾他,收到了老师寄来的遗书。
老师、父亲、天皇都在近乎同一段时间去世了,之前父亲一直在关注天皇的病情,坚信着自己的生命和天皇的生命有关系。天皇的死亡也代表着明治时代的结束。老师选择这个时间自杀,表面上似乎是为明治精神殉死,因为自己无法进入新时代。但其实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罪恶选择的最好时机。老师代表着明治时期生长下的知识分子,他们处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一面是传统的日本文化,一面是新颖的欧美的教育。除去老师的个人人生经历,这样的生长环境也塑造了老师的人格。对于爱情,老师说他不是只要娶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心满意足,而是也要确保对方是爱自己的,这样的爱才完整。或许现在的我们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处在那个旧时代向新时代转换的时期,年轻人这样的思想必然会冲击老式的传统。
老师寄给“我”的遗书是一封对自己过去的忏悔信,也使“我”明白了为何“没有绝对的善人。”这里延伸出一个令每个人都值得反思的事实:在无关乎自我利益之下,我们才会真心实意地给予帮助。这种“利己主义者”不仅仅只限于那个时代的日本,这也同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埋藏的深度不同。令人极其痛苦的是,发觉自己原来根本不是我们脑海中所设定的好人。这也是为何老师会选择自我惩罚似地活着,又缜密地计划自杀去保存自己高尚的形象。
老师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去世了,丰厚的家业和年少的他都被交给叔父。叔父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老师在遗书中写道,就连去世的父亲,在世时也对叔父赞不绝口。叔父对老师非常的好,他告诉老师这个府邸和所有的遗产当他长大后都转交给他。每当老师假期从东京回家时,都能有一段开心的家庭时光。但叔父的态度转变当老师几度拒绝娶叔父的女儿为妻,又听到叔父曾经生意上出现了大漏洞,不知怎么的就被补上了。老师明白了叔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假冒伪善的人,想要吞并属于他的遗产。但他不明白,为何父亲这样的赞扬叔父。和叔父分家的老师,拿着小部分属于他的钱定居在了东京,并决定永远不会回到家乡。
老师租了一个房间,这个房子是属于一位军人的遗孀,她对老师很满意,认为他成熟稳重,品行正直。在合租的这段时间里,老师爱上了遗孀美丽天真的女儿,这家的小姐。但因优柔寡断和懦弱,迟迟没有告白。正是读到这里,感受到了老师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做事不果断。这样的性格也造成了他之后所犯的错误。但老师对小姐的纯真的爱,让人十分感动。 老师在遗书中写道:“如此轻视女人的我,却完全无法轻视小姐。我的理论在她面前像是作废了般,动弹不得。”可以说老师在三人合租时期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母女两个治疗了老师在叔父那里承受的伤害,也给了他人生的新目标——娶小姐为妻。
这一切的转变也是因为老师真心地向他的好友K提供帮助。相比优柔寡断的老师,K更能果断勇敢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他没有选择养家要他所学的专业,他欺骗着他们,用他们的资金学着他要学的东西,之后发了一封长信去道歉,却得到断绝关系的回复。老师在K 没有资金,对人生失望时帮助了他。让他搬来同住,甚至请求夫人与小姐多于他交流,希望她们能用治疗自己的神奇力量治疗K。但K太沉默寡言,让她们无法接触。
老师的人格转变是因为发现小姐与K 的亲近。无论是原本在K 房间说笑的小姐,听到老师回家立刻逃走,还是老师房间里没有点燃的火炉,但K 的房间却很温暖,都使老师发觉自己被冷落了。作者在刻画这些心理时,十分的细腻,让读者也感到那份无奈和痛苦。在一个下雨天,老师外出散步,遇到了前后走着的K 和小姐,让老师陷入嫉妒的深渊中再也无法出来。
某天K 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心,他对小姐的爱连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K 非常痛苦地纠结在他的“道”和对小姐的爱意中。老师是他唯一的倾吐对象。但同样爱着小姐的老师却从此把K 当做竞争对手去对付。老师的优柔寡断又使他在K 对他告白时,没有将自己的内心说出来,而是深藏在心里。老师总是想着推迟到下一次再说,但一次又一次,也并没有说出口。老师的内心也知道,比起敏感懦弱的自己,K 更有男子气概。无论是相貌、学业、品格,K 都高出一筹。被嫉妒深深折磨的老师,渐渐变得狡猾,开始算计K,如何让他放弃小姐。当看到K 为着小姐痛苦时,老师的心里也在痛苦,“若K 爱的对象不是小姐,不知自己会给出多好的真心的安慰去帮助K。”但当发觉帮助K 会破坏自己的利益时,老师抓住K 向他吐露的真心当做武器来攻击他,批评他违背自己心中的“道”。在使K完全放弃小姐后,老师迅速地跑去和夫人交谈,求她把小姐嫁给他,抢了K 一步。
老师曾认为K 是位阴谋家,从他欺骗养家去支付不同专业的学费时能看出。但相比于真心实意听取老师的“衷心建议”的天真的K,老师是更加地阴险。老师使K 没有对夫人和小姐说出他的告白,抢夺了K 的机会。这一切并不是K 的错,而是老师的优柔寡断使这件事变得复杂。
K 在直到老师和小姐订婚后,在房间里自杀了。遗书是写给老师的,一位会有长篇的斥责,但只是简单的事项,感谢老师对他的帮助,甚至没有一个字提到小姐。最后的一句话是:“本应该早死的,却不知为何活到今天。” K 在对世人失望时,老师和小姐使他的心重新地活起来,对老师的信任也支撑着他。当发现老师在算计他时,所有的一切都坍塌了,所以K 重新考虑了死亡。K比老师天真和高尚,他没有留下半句话去斥责,没有写下小姐是为了让他们今后能幸福地在一起。但老师在这一刻竟然在悲痛中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因为自己的面子被保全了。
K的死亡成为老师爱情、事业、人际关系的屏障,使他无法与爱的人亲密无间,无法建立目标,无法与任何人深交。令他极其恐惧的是,自己变成了叔父。老师这个角色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新型教育后,好好包装了自己的外表,但深层的心中又因为“想行的义行不出,不愿行的恶偏去做”痛苦着。老师拿着叔父给他的遗产,平稳的过了一生。三十五年间,他因为爱着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小姐,而不能死去。在天皇殉死后,他发觉这是个好借口去解脱,“为着明治精神。” 同时也拜托我,在他夫人还在世时,保存这个秘密,因为想让她纯白无暇的过完一生。
老师是恶人吗?读完这本书的人谁敢说是呢。当我读完后,我心里很伤痛,为着老师、K、和一直纯真的小姐,包括自己。这本书绝不是在讲老师的罪行,也不是只在讲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虚伪,而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恶的种子,以及成为自己所厌恶的那类人的悲哀。
心读书赏析 第(2)篇夜里看完了《心》,今早刷着牙想了想,一句话总结一下:别人的坏打不倒自己,自己的坏足以让自己饮疚而死。
但是这本书也不是讲良心,如果非要给心加个框,那大概只能加到心理活动这个地步。
我在海边遇到先生,莫名想要接近先生,先生淡淡的态度和欲言又止的寡语让我思而不得,我只是默默地,去理解,去感受温暖,去置气,去忘记,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总是将父亲与先生对比,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让我知道自己对于人生的倾向。明治时期在丧号中宣布结束,我收到先生自杀前留下的长信,父亲死了,我登上去东京的车,读着先生道尽的一生——所谓的缘由、觉得孤独却不张开手的缘由、半生无所追求的缘由、知道和妻子是幸福的一对却难以快乐起来的缘由。
然后戛然而止,似乎交代了所有,我却不自觉升腾起不知后事如何的问号。先生关于自己的人生态度缄口不言,我的好奇也是和书中我的好奇同步,我的紧张无意识就被带动,有些深刻总是在平凡的心理活动中浮现,先生用血淋淋的例子上课,人生的道理是残忍的,前辈明悉人情冷暖,说出来难免让后生觉得庸俗,但是现实总是涌进来,从一开始就有增无减,痛苦不是生来就感受。
我还年轻,尚不紧张于谋生计,始终都在车上,读这封信,走我的路,先生逝后再无先生,但我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东京也不是我未来的终点,所以车是否到站也是不必讲了罢。
心读书赏析 第(3)篇这本书里还有个中篇没看,先谈下心的感想吧。真不知道题目为啥起心,是心已经死去了?还是心的变化轨迹?亦或是影响心的那些因素?也许都有吧。这部小说情节很简单,但描写与其中偶然对世间人性的评论却是那么刺骨那么力透纸背,夏目漱石真不愧是日本伟大的作家以致头像都出现在日元上,这部作品让我想起巴金的《家》《春》《秋》以及一系列那个时代的作品,我们那些作品是革命加恋爱的主题,缺少了对人性本身,时代本质的洞察就成不了经典,从青春的学生历经了家庭的变故,情敌的自杀,内心的煎熬,以致悲观厌世,不像鲁迅那样所说是吃人的礼教,道德传统的影响,我更感觉到是那么一种淳朴以致至傻的坚守,正如文中提到的殉死,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时代的开始,我们的心在何处?还是说心已经被控制,不能停止的随波逐流?
不禁又陷入人有没有自由意志的思索之中?对于所处的时代,个人的反抗是多么无力?心在何处?作品中的“我”受到先生的影响又会走向何处呢?我看了这本书,心上又增添了那些倾向呢?我不禁揣度夏目漱石在短暂而详细的叙事中是否蕴含着对人灵魂自由的质疑?心为何物?